有個媽媽說:
生气是很平常的事。
宸恩还在婴孩阶段时(大约1-2岁),每次生气或开心,我们都会帮助他陈述自己的情绪。
当时他无法使用仅有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,
除了笑容是最容易辨识的一种情绪;
伤心时,他多是独自玩乐,静静的不说话,
生气时就像吃了闷亏一样,那份安静的表情里,其中还包括他的肢体语言-- 既想要动手又不敢动手的样子,然后很泄气的一个人独自消受。。。
我本是个粗枝大叶的人,孩子这些细微的变化是 V 爸爸首先发觉的。
慢慢的,我们开始使用引导的方式让他释放情绪,
我们 陈述他的不安、恼怒等等,然后再给他一个拥抱。。。
宸恩现在三岁半,他最近生气时开始动手打人,
不再像小时候般,一副吃闷亏的样子了。
小孩子的生气不外是玩具坏了,或是父母不让他从心所愿,
他一气之下,举起手就挥在我们的身上。。。
在这种情形之下,我已经不再陈述他的情绪了,
相反,我要他自己表达生气的原因、为什么动手打人、这样的行为对不对等等。
宸恩也不是省油的灯,
他有时候坚持自己没有错,
他不愿意为刚才 的举动道歉 ,
他甚至会提出疑问,为何他不可以打人(生气)
有些道理,一时三刻无从解释,
为人父母,既要教孩子释放情绪又要顾及他的情绪变化,
我们常常压抑自己的情绪,明明心里很痛苦,可是不敢显露或发泄,
我们很在意或深怕别人的眼光。。。
当我面对自己的孩子时,却不希望他背负着我们的沉重。。。
所以,我觉得教会他如何尊重自己是个可以有情绪的人很重要。
宸恩生气时,我给他一杯水
教他咕噜咕噜喝完,
喝完后问他还生气吗
他点点头,我还生气
那么,你回自己的房间躺一下,躺到你觉得不生气了,再出来。
他有时躺5分钟,有时10分钟,有时躺着躺着还唱起歌,
躺完后他大声说妈妈我不再生气了
好吧,你出来吧。。
然后我才来处理他刚才生气的举动。。。
才来向他说道理,
分析他因为生气而打人,或丢玩具会造成的不愉快事件。。。
通常这时候的宸恩,心情平复了,没有怒气了
比较明白我的道理了,
不会再执着于他坚持的理由。。。
当然,他“反省”后也试过坚持自己的行为是对的,
我会再请他喝第二杯水,
再回房间疗伤。。。
重复说教的工作再来一次。。。
練媽媽回應,說:
打人是一个阶段,我两个小孩都经历过,
鲁安比较内敛,一凡比较外显,东西一丢,砸到我身上,或出手就打下来,
这里头不牵涉对错,而是很深的情绪需要被释放。
在我的认知里,孩子从来不会为了很随便一个不重要的理由发脾气,只要他发了脾气,那就是重要,需要被母亲体会,同理,全身心陪伴,真的接受他,从内在,把他的情绪接过来,感觉它,知道它,
守在他身边,绝对不离开他,让他知道,他不会因为发脾气,就孤单,不会因为有情绪,就必须自我隔离,自我反省,直到"好了",才会被接受。
让孩子知道,他的情绪是可以得到陪伴的,现在是母亲的陪伴,稍长,就是他自己的陪伴。
至于打了我,我只简单而坚定的说停,停止,我痛,你打我,我很痛,真的痛,
孩子在气头上,会硬挺着,不道歉不怎样,没关系,我不是要你道歉,因为这里头,不是对错的问题,而是大家都是人,我会痛,请你知道这一点。
气过后,孩子会真心而自发的道歉。
我并没有教养出很懂事听话的孩子,我根本不要他们听话。
所以这不是一段建议,或可供参考的育儿方针,
这只是世界上其中一个母亲,这样对待她的孩子。
每一位母亲都在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。